来源:市场资讯

  钢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制造业最基础的原材料。我国钢材下游主要为建筑业和制造业,建筑业包括房地产和基建,二者代表的建筑领域用钢量占据了全国钢铁总消费量的半壁江山,制造业则包括汽车、家电、造船、机械等。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虽然地产用钢需求持续下降,但2023年钢铁总需求依然较为稳定,主要是来自基建用钢、工业用钢与钢材出口的增长,显示出我国钢铁下游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本文将重点测算地产、基建、汽车、家电以及船舶行业的钢材消耗量,分析其占粗钢产量比重变化情况,从而帮助钢铁业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挖掘新兴增长潜力。

  五大品种占比下滑 板材和型钢产量增加

  聂嘉怡

  1.地产端对钢铁消耗量的作用减弱

  地产是钢铁下游行业占比最大的领域,据中钢协披露,2022年,包含基础设施在内的建筑领域钢材用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而相比基建,地产行业占据更大比重,对钢材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自2022年以来,我国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地产行业对钢铁需求的影响逐渐减弱。

  一般来说,新房建设流程通常为新开工—正负零—主体封顶—竣工四个阶段。其中,新开工阶段是基础施工阶段,从基坑开挖、混凝土垫层、防水施工到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整个流程一般需要2—3个月时间,由于涉及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支撑系统的建设,所以新开工阶段是整个房屋建设过程中钢材消耗量最大的阶段。根据一般住宅结构钢筋限额标准,地下建设钢筋用量为100—160kg/m2,而传统地上建设钢筋用量只有40—60kg/m2。我们取其中值130kg/m2(耗时3个月)、50kg/m2(耗时24个月),分别对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的地产用钢需求进行测算。

  由于传统建筑与钢结构建筑单位面积耗钢量有所不同,所以将钢结构建筑用钢量拆分单独计算。钢结构作为一种高强度、轻质、环保的建筑材料,施工周期短,抗震、抗风性能更高,在建筑业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高。随着钢结构广泛应用,其上游热轧卷板、H型钢、工字钢、槽钢等需求量随之上涨,而螺纹钢、线材等传统建筑钢材的需求有所回落。根据全国钢结构行业大会信息,2022年,建筑钢结构产量9200万吨,在建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为4.81亿平方米,据此推算,每平方米钢结构建筑耗钢量约191.27千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2023年,钢结构产量预计将实现5%—6%的增长。笔者取其中值进行测算,预计2023年1—11月建筑钢结构产量将达8897.17万吨,对应建筑面积4.65亿平方米。经测算,2023年1—11月,地产用钢量达3.77亿吨,占粗钢总产量的40.81%。其中,钢结构建筑用钢量达8897.17万吨。

  虽然2023年下半年地产宽松政策密集出台,但向开工端传导依然需要较长时间,地产用钢需求预计将持续下滑。同时,随着装配式建筑推进,钢结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分品种来看,板材类产品的需求占比将有所提高,而螺纹钢、线材需求将进一步回落。

  2.基建用钢有望维持较高水平增长

  基建是我国钢材消费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据第三方资讯机构统计,基建用钢主要应用于三个行业:交通运输行业(铁路、公路等)约占基建用钢的52%;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市管廊、桥梁等)约占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管道、电力建设等)约占38%。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基建用钢量约20500万吨。笔者根据基建投资的累计同比,推算近几年的基建用钢量。2023年1—11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加7.96%,预计基建用钢量达1.99亿吨,占粗钢总产量的21.52%。

  2024年,在万亿元国债增发与稳增长政策的带动下,基建用钢需求有望维持较高水平增长,弥补地产端带来的需求缺口,对钢材总消费量起到托底作用。

  3.汽车行业耗钢增量可能相对有限

  汽车产业同样是钢材重要的下游用钢行业之一,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每辆汽车的用钢比例在72%—88%,主要包括大梁钢、车轮钢、齿轮钢等。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我国本土汽车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近3年来,汽车产量稳步增长,如今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1—11月,我国汽车总产量达2711.13万辆,同比增长10.08%。

  汽车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乘用车与商用车两大类,进而细分为轿车、多功能乘用车(MPV)、运动型乘用车(SUV)、交叉型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因车型、车身大小、车身结构不同,所以用钢量也不同。据第三方资讯机构统计,一般轿车单车用钢量约为1.13吨,MPV和SUV的单车用钢量约为1.43吨,交叉型轿车单车用钢量约为0.88吨,客车单车用钢量约为4.65吨,货车单车用钢量约为6.13吨。笔者根据汽车的不同类型分别测算其用钢量,但考虑到这6类车型无法完全代表所有汽车,所以数据略有偏低。经测算,2023年1—11月,汽车行业用钢量达5214.57万吨,同比增长15.30%,占粗钢总产量的5.64%。而2021—2022年,虽然汽车产量稳步增长,但其用钢量却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不同车型结构的耗钢量有很大不同,单车耗钢量较高的商用车产量明显下滑。

image

  2023年,汽车产销的超预期增长一定程度上受到前期缺芯带来的递延需求的影响,在高基数背景下,预计2024年难以延续高速增长。同时,随着汽车轻量化目标不断推进,单车耗钢量将略有下滑。长期来看,汽车行业用钢需求增量将相对有限。

  4.船舶规模扩大有望补充需求缺口

  2023年,我国造船业快速发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1—11月,我国新承接、手持船舶订单保持中高速增长,分别累计同比增长63.76%、29.42%,造船完工量稳步提升,累计实现38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36%,有力支撑造船用钢需求的快速回升。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船舶用钢超700万吨,预计全年将突破1300万吨。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船订单需求稳步回升,造船用钢需求量与生产量大幅提升,船用钢材消耗量超1200万吨,同比增长22.24%,回升到2015年的较高水平。笔者根据2022年造船完工量与耗钢量进行推算,预计每载重吨用钢量约为0.32吨,从而预计2023年1—11月船用钢材消耗达1207.29万吨,占粗钢总产量的1.31%。随着手持船舶订单量稳步增长,部分企业交船期已排至2028年,预计未来几年造船完工量将维持高位,进而对船舶用钢需求形成较强支撑。

  5.家电制造领域对市场的影响较大

  钢材被广泛应用于家电制造领域,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厨房电器等,家电用钢约占钢材总消费量的1%—2%。虽然占比不高,但由于家电用钢较大的主要为镀锌板、彩涂板、不锈钢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以对钢铁行业同样有着较大影响。2023年,在“保交楼”政策推进下,地产竣工加快,家电市场整体表现良好,冰箱、空调、洗衣机产量有所增长,家电用钢需求明显提升。分不同家电品类来看,小家电用钢量约占行业总用钢量的10%,大家电约占90%,而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白电约占80%。据统计,每台空调用钢约30千克,每台冰箱用钢约34千克,每台洗衣机用钢约21千克,三大白电耗钢量占整个家电行业的80%。据此推算,2023年1—11月,家电行业合计用钢量达1462.50万吨,同比增长10.76%,占粗钢总产量的1.58%。

  2023年,多部门先后发布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的通知,农村市场的潜在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随着家电产品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智能家电的流行也带来了新增的用钢需求。展望2024年,家电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用钢需求依然存在增长空间。

  6.净出口后市面临小幅回落的风险

  2023年,我国钢材出口大幅增长,1—11月累计出口钢材8265.8万吨,同比增长35.6%,仅低于2014—2016年的出口规模。出口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来自东南亚等国家基建项目增加带来的需求提振;另一方面是国内外钢材价差有所提升,且海外钢铁供应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恢复有限,在钢铁内需不足的背景下,国内各大钢厂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出口订单增速明显。进口方面,我国进口成材相对较少,且近3年来进口量不断下滑。2023年1—11月,我国成材累计进口量698万吨,同比下降29.26%。整体来看,2023年1—11月,我国成材净出口7657.8万吨,同比增长45.31%,占粗钢总产量的8.19%(由于钢材产量存在重复采集情况,所以选择以粗钢口径计算钢材出口占比,但会导致数据略有偏高)。

image

  展望2024年,虽然我国钢材价格有较强优势,但随着海外钢铁生产恢复,贸易摩擦风险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材出口。在2023年净出口量高基数的前提下,预计2024年钢材净出口或以稳为主,甚至可能面临小幅回落风险。

  7.我国钢铁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经过以上测算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地产用钢需求持续下滑,2023年1—11月占粗钢产量的比重较2019年大幅回落7.73个百分点,基建、船舶、家电用钢需求稳中有涨,汽车行业用钢量调头回升,钢材出口同样增幅明显。具体来看,2023年1—11月,地产、基建、汽车、船舶、家电用钢量与钢材出口量分别占粗钢总产量的40.81%、21.52%、5.64%、1.31%、1.58%、8.19%。

  展望2024年,地产行业用钢需求预计走弱,但在万亿元国债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后,基建行业用钢预计将出现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造船、汽车、家电等制造业同样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钢材出口预计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得以弥补地产端带来的需求缺口。

  为适应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我国钢铁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下游需求,比如,新建投产如中厚板、H型钢等需求量大且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线。数据显示,2023年,螺纹钢、线材、热轧卷板、冷轧卷板、中厚板五大品种合计产量同比下滑2.58%,而全部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33%,说明五大品种之外的钢材产量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如彩涂板卷、镀锌板卷、型钢等等。在五大品种中,作为建筑用钢的线材、螺纹钢产量分别下滑14.23%、6.27%,而热轧卷板、冷轧卷板、中厚板产量则分别增长0.63%、0.43%、6.88%。

  未来,随着汽车、造船等行业用钢需求进一步扩张,中厚板、镀层板、焊管、电工钢等高需求、高利润的钢材品种产能预计将持续扩张,而螺纹钢、线材或受利润下滑影响,产量难有明显增长。(作者单位:建信期货)

  分析人士:节后钢价料重拾涨势

  首席记者 谭亚敏

  元旦以来,钢材市场出现一轮明显调整。上海螺纹钢现货价格由4000元/吨跌至3900元/吨,跌幅2.5%;螺纹钢期货2405合约由4047元/吨跌至3915元/吨,跌幅3.3%,基差振荡走强。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焦炭第二轮提降落地,以及铁矿石估值向下修复完成,高炉亏损环比收窄,华东地区吨钢亏损在100—150元。

  “当前,钢材现货市场基本进入春节前的停滞阶段,以南方刚需为主,后市焦点主要集中在各家钢厂冬储政策以及贸易商冬储量上。”中信期货黑色建材组资深研究员余典说,由于近期外围宏观风险加剧,本轮钢价下跌持续时间较久,并且目前已经临近春节,贸易商冬储意愿整体较前段时间减弱。不过,今年钢厂冬储锁价政策普遍优惠,吸引了部分贸易商随着价格下跌而阶梯式地建仓。

  “近期钢材市场供需双降,库存继续累积,基本面呈现弱势。”国元期货黑色研究员杨慧丹告诉记者,随着春节临近,多家钢厂发布检修计划。在川渝16家钢厂中,春节期间,有2家钢厂正常生产,有3家钢厂轧线不饱和生产,有11家钢厂停产放假,停产时间大多在1月下旬至2月初。“部分独立电弧炉钢厂计划在1月20—31日(含)之间停产,而因当前电弧炉钢厂利润尚可,多数钢厂目前尚未明确停复产安排。”

  据杨慧丹介绍,供应方面,上周五大品种钢材供应855.31万吨,周环比下降13.97万吨。库存方面,上周五大钢材总库存1422.4万吨,周环比增加29.62万吨,增幅为2.1%。库存结构有所分化,冬储导致厂库移至社库,社库继续累积,钢厂库存保持去化状态。消费方面,上周五大品种钢材表观需求量为825.69万吨,周环比下降14.86万吨。其中,螺纹钢表观消费217.55万吨,周环比下降1.08万吨;热卷表观消费293.67万吨,周环比下降7.89万吨;板材消费降幅明显,需求进一步下滑。

  “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当周,247家钢厂日均铁水产量持续回升至221.91万吨,但钢厂盈利率仅26.41%。考虑到钢厂亏损已有近两个月,预计春节前高炉复产速度较为缓慢,五大材产量增幅有限。”厦门建发钢铁集团研究员李刚说。

  据他介绍,需求方面,基建以在建项目收尾为主,新项目开工较少,大多推迟至春节后;地产受制于资金回款不佳和天气转冷,施工进度继续放缓。整体来看,钢材需求呈现季节性回落。库存方面,在供需双降格局下,五大材库存延续积累,但在低产量下,累库斜率相对往年偏缓。结构方面,钢厂库存下降的同时贸易商库存上升,钢材冬储进展较为顺利。“分品种来看,建材产量维持低位,需求保持回落态势,库存边际上升,但绝对库存处于往年同期的中性水平,暂时没有太大的库存压力;板材产量加速下降,需求逐级下滑,库存平稳上升,社库压力逐渐增大。临近春节,钢材基本面季节性转弱,但供需矛盾不大,整体上略好于预期。”李刚说。

  对于当前市场交易主线,李刚认为,钢材市场仍处于传统淡季,交易逻辑以宏观为主、产业为辅。元旦之后,上证指数和螺纹钢指数的走势几乎完全一致。宏观和产业不共振,经过此轮下跌后,双焦、钢材和铁矿石的估值先后修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向上或向下的驱动都不明显,春节前仍以宽幅振荡为主。春节后,以当前产量对库存进行线性外推,库存水平或低于往年,原料仍有补库预期,整体偏乐观。

  “当前,现货市场的矛盾不突出,盘面主要交易宏观预期。随着外围宏观风险消化,近期逻辑将回到产业基本面对盘面定价进行调整,聚焦对春节后供需的判断。”余典说。

  展望后市,李刚认为,春节前,市场情绪普遍降温,钢材难以走出明显的单边行情。春节后,在钢厂复产补库和政策向好的预期下,钢材价格或重新转为涨势。

  余典告诉记者,就钢材而言,下游贸易商冬储量不大,年后货权预计较为集中。按当前累库速度,若终端需求没有断崖式下滑,春节后库存将保持较为健康的状态,钢材价格具备向上的弹性,叠加基建项目开年集中采购,有阶段性供给错配驱动价格冲高的可能。除基本面外,随着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出现“小概率、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有所增加,而黑色板块与海内外宏观联系愈发紧密,由此带来的趋势性影响也需关注。